在撒哈拉大沙漠的灼热阳光下,德国海德堡大学的Galinski教授蹲下身,仔细观察着一株顽强生长的植物。他的发现将改变我们对农业的认知,开启一个全新时代——活肽酶APE+的时代。
从沙漠到农田:活肽酶APE+的进化之路
- 1985年,Galinski教授在这片极端环境中发现了植物体内的嗜盐菌所产生的极端酶。这种酶能够显著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,使其在高温干燥、高盐碱等恶劣环境下依然能够存活。随后的几十年里,科学家们在Galinski教授的发现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,逐步开发出了活肽酶APE+这一革命性产品。
让我们来回顾一这段激动人心的历程:
- 1990年:运用大豆生物固氮原理,研发出固氮酶,有效实现作物生物固氮,大大减少
尿素等氮肥的用量;
- 1993年:运用纤维素酶,将土壤中的粗纤维转化为作物可吸收的葡萄糖类营养物质;
- 1995年:光合蛋白酶问世,提高光合效率,促进作物对碳的转化,激发作物增产潜力;
- 1998年:运用PLT转录酶诱导作物根部基因表达,激活ROS信号传导,刺激根细胞生
长和发育,修复受损根系,使根损伤后再生,延长根系寿命;
- 2000年:运用解磷解钾酶,磷酸酶使土壤中固定的钙、镁、锌等形成水溶性离子形态,
提高根系对营养的吸收,有效减少土壤酸化、盐碱化程度;
- 2003年:氧化还原酶等的开发,有效解决农药滥用导致的药害药残问题,实现农业绿
色有机循环发展;
- 2005年:研发出小分子肽酶和几丁质酶,有效打通作物“根系和茎秆的维管束”,保障
营养运输管道的畅通,提高作物抗逆能力。